专题: *** 印发《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》

2025年,“固收+”基金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峰。
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在该类产品上实现了规模的显著增长,部分机构的“固收+”基金单季增量突破了百亿元。
业内人士分析称,相较于传统纯债产品,“固收+”基金既具备获取弹性收益的潜力,又能在组合中发挥风险缓冲作用,正在成为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攻守兼备的重要配置工具。
结构性行情下,“固收+”再成主角
在高波动的行情下,兼顾稳健收益与波动控制的资产配置方案正在重新成为市场的共识。
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,“固收+”基金再度迎来规模扩张,多家基金公司在该品类上实现百亿级增量。中欧基金、中银基金、景顺长城、永赢基金、富国基金、汇添富基金位于规模增长前列,其中,中欧基金的“固收+”产品季度规模增量达到177亿元,领跑市场。
近期,受美国所谓“对等关税”等因素影响,全球股市进入震荡节奏,市场避险情绪升温。国联基金分析称,国新办发布会介绍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,为“固收+”基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。
具体来看,发布会中提到的降准降息等三类十项货币政策,幅度与方向符合市场预期,是对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“适时降准降息”的回应。国联基金表示,预计中长期债市收益率仍将维持波浪性下行趋势,未来走向取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缓解程度及其对出口的实际冲击。
联博基金亦分析指出,在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大背景下,债券利率水平整体呈现下行趋势,票息保护有所减弱,政策、监管、基本面、机构行为等多因素互相牵制,2025年的债券市场波动明显增加,单纯依靠债券投资难以实现投资者的收益目标。
在这一环境下,“固收+”产品,尤其是低波型产品,以债券打底构建安全垫,股票增色力争收益增强,有望改善投资者的整体风险收益体验。联博基金认为,短期来看,权益资产目前处于低估状态,有不错的潜在回报空间。美国所谓“对等关税”对A股市场的整体冲击大部分已经体现,权益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情绪变化整体已有所改善。
以长期稳健为目标,“固收+”进入策略升级期
随着“固收+”产品从稳健配置工具向策略型产品演化,各家基金公司正围绕产品结构和管理 *** 进行全面升级。低波动、因子增强、风险预算等关键词,成为了新一代“固收+”策略的核心构件。
以联博基金推出的首只“固收+”产品——联博汇利债券基金为例,该基金采用“10:90”的股债配置框架,并结合量化基本面选股策略,产品初始定位即为“低波稳健”。联博基金进一步指出,相较于传统的“固收+”产品策略,他们更注重量化策略在组合风险管理上的应用,降低过多主观决策带来的影响,将风险预算的增减控制在整体组合风险之下,实现更有效的回撤控制。
华富基金的基金经理戴弘毅表示,今年以来,可转债作为“固收+”产品的重要投资品种之一,得益于供需结构优化而整体表现较优。展望未来,戴弘毅也重点提到了“长期稳健”的投资目标。在整体资产配置方面,他将更注重策略化投资,如侧重在宏观对冲思路下的风险平价,以及多策略风险平价,追求低波动下的长期稳健回报。
在权益仓位的配置上,不同机构也展现出各自的偏好。联博基金通过量化工具与基本面逻辑的结合判断,高度分散化地寻找高质量企业,达成成长与价值的整体均衡。华富基金则将目光投向结构性机会,重点关注AI科技巨头、新消费、价值红利等主题领域。
“固收+”迈向多元化、精细化
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,在市场结构复杂化、投资者对“持有体验”要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,“固收+”产品正逐步走向多元化、精细化发展。多家基金公司一致认为,未来的“固收+”不仅要解决收益与波动之间的平衡问题,还需要在策略、工具、管理流程等多个维度实现系统化精进。
联博基金表示,“固收+”作为多资产产品的重要方向之一,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一方面,低利率环境下,债券类产品的收益空间有限,权益及其他多资产策略的重要性提升;另一方面,理财净值化改革后,“固收+“成为了机构与个人资金稳健型需求的重要出口。
“从未来的发展方向上,‘固收+’产品首先策略上会更加精细化,包括根据不同的风险收益目标下的设计股债配置中枢的产品,策略上更加多元化,例如通过商品、海外资产带来组合中资产更好的低相关甚至负相关效果,实现长期的稳定回报。”联博基金指出。
中欧基金也指出,传统“固收+”产品高度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经验和感性判断,他们则希望通过工业化制造流程重构投资管理,解决基金业绩持续性的问题,实现稳定交付和规模化运作。中欧多资产团队将“固收+”产品按照严控回撤(5%权益中枢)、稳健投资(10%-20%权益中枢)、高弹性(30%权益下限)分为三大类,并在每一大类的风险收益特征下提供差异化策略产品,以满足不同细分客户对于不同策略偏好的需求。